有人戏称这部电影是“四个男人的一台戏”。 影片中基本没有特别引人的情节,没有激烈的动作打斗场面,甚至没有撩人心弦的爱情故事,然而绕有趣味的是,影片除却赢得了1700万观众,还被当时权威电影杂志《苏联银幕》评为1983年最佳影片。 这样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讲述了前苏联20年代四个青年音乐家组办爵士乐队的故事。在那样一个“火红的年代”,属于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”的爵士乐很难被苏联官方接受。出现在影片中几乎所有文化场合的标语“艺术要为劳动人民服务!”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。四个热爱爵士乐的青年就这样不合时宜、一波三折地进行着他们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 影片拍摄完成的80年代,苏联人已经开始通过一些“非法渠道”接触西方文化,当时,《巴黎最后的探戈》录像带开始半地下流行,持不同政见歌手的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。因此,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立刻能得到观...
扫一扫用手机访问
有人戏称这部电影是“四个男人的一台戏”。 影片中基本没有特别引人的情节,没有激烈的动作打斗场面,甚至没有撩人心弦的爱情故事,然而绕有趣味的是,影片除却赢得了1700万观众,还被当时权威电影杂志《苏联银幕》评为1983年最佳影片。 这样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讲述了前苏联20年代四个青年音乐家组办爵士乐队的故事。在那样一个“火红的年代”,属于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”的爵士乐很难被苏联官方接受。出现在影片中几乎所有文化场合的标语“艺术要为劳动人民服务!”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。四个热爱爵士乐的青年就这样不合时宜、一波三折地进行着他们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 影片拍摄完成的80年代,苏联人已经开始通过一些“非法渠道”接触西方文化,当时,《巴黎最后的探戈》录像带开始半地下流行,持不同政见歌手的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。因此,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立刻能得到观...